Search

#青鳥選讀 #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​

「越知道他們的故事,​
就越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青鳥選讀 #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​

「越知道他們的故事,​
就越能不驚詫於現世波瀾,越相信文學之神終會回報一切。」​

  台灣文學被「發現」的歷程,就像是啟蒙時代的除魅,把各種蒙在文學上的遮蔽與限制去除,會看到台灣文學這一路走來,像是逐漸重新發現自己的優點而願意自我肯定的人們,把眼光從被誤導的他方移開,願意好好正視自己的優點與不足,建立適當的評價觀點,肯定自己並砥礪向前。文學是民族的精神,文學史是建立國族認同的歷程,文學史觀也許就是對自己國家靈魂的自信。​

  但我們有多了解自己的靈魂,我們能因為自己的文學產生多少自信?​

  《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: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》是作者 #朱宥勳 回應這份命題的第一份答案。在本書裡他談了九位小說家的故事:#鍾肇政、#鍾理和、#葉石濤、#林海音、#陳千武、#聶華苓、#郭松棻、#陳映真、#七等生,這些小說家都有傳世的作品,但他們在寫小說之外所做的事,更是影響了日後的文學發展。​


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​

1945年,是本省人生活產生巨變的年份,從被跨語世代的證言開始,看見這九位戒嚴時期的台灣小說家內心得掙扎,也從文學中窺看小說家「沒有在寫小說的時候」。​
這本書書寫每一個作家的故事、創作背後的語境,他們的文字是在絕望中誕生,顯現 #台灣文學史 的樣貌。支撐他們持續寫的動力不為什麼,除了那份為寫而寫的執著外,從字裡行間都能看見:想要為後代寫作者改善創作環境的意志。​

「每次想到鍾肇政,我就會問自己:如果他都沒有放棄了,你有什麼卻步的理由?」——《#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》​


出版社: 大塊文化​
作者: 朱宥勳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▲青鳥書店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玻璃屋2樓(華山文創園區) ▲南國青鳥 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61號 ▲森大青鳥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59號2樓
View all posts